当前畜牧业正处在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下一步畜牧业应该如何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又应如何作出转型,这是当前困惑产业发展的重要难题。为此,4月9日,在“中国两东猪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农促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沈贵银会长作了《关于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的主题报告,其中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答,以下是其演讲实录:
我今天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畜牧业消费的情况。
在过去的10年当中,本身肉类消费量有增长,人均猪肉消费量年均增长1.4%左右,牛羊肉的消费量年均增长3.8%,人均禽肉消费量年均增长7.2%左右。大家应该能够感觉得到,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吃的鸡肉是比较多的,猪肉相对平稳地发展。到2012年,猪肉、禽肉和牛羊肉三者的比例发生一个新的变化,这个新的变化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猪肉的消费量与10年前相比在整个肉类消费的比例中下降。
根据我国人均发展趋势,从现在到2020年,将新增6000万人口左右,基本上保持在15亿左右不会再增长。更重要的是,根据新一轮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将会有1亿人进入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消费水平会提高。根据城镇居民肉、蛋、奶消费水平的差异以及对未来畜产品供求状况的研究表明,总的畜产品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其中牛羊肉和奶制品的增幅最为显著,特别是奶制品。猪肉总量会增加,猪肉的消费比重稳步往下调,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肉的种类更加多元化。
这是我们对2020年主要畜产品消费总量的预测。整个猪肉只有3678万吨,有人可能说这个数据肯定有问题。这是根据城乡住户调查统计的数据,既不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不是我们的生产数据,它真正讲的是家庭消费。这是农科院食物研究所做的调查,农村和农民工对肉类的消费趋势增加得是比较明显的。总的来讲,消费增加得还是比较明显的。农村与城镇的消费差距还是存在的。
二、消费趋势的分析和判断
1、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畜产品消费面临增长的大的趋势下,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约束增强
一是饲草资源问题。我们进口的大豆给了食油,实际上我们的食油进口量也很大,我们油的自给率大概在67%左右,我们的食用油是需要进口的,进口大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饲料,为了养殖业。这个对外进口的依存度是相当高的。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观,新的粮食安全观就是保证口粮的安全,口粮是什么?小麦和水稻。其他的有一点放开,大豆已经不算到粮食里面去。我们现在讲的粮食安全,是讲的谷物的基本供给,大的粮食安全是另外一回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我们国家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一个结果。为什么用人家的土地和资源生产我们需要用的大豆?这也是可以的。但是口粮不行,口粮是个政治问题,如果老百姓没有饭吃了,那是个大问题。去年我们进口了300多万吨玉米,前年进口500多万吨玉米,大家感觉到玉米的进口量是不是很快就会超过我们的配额,配额是720万吨。美国谷物协会驻中国的首席代表跟我们探讨,他说中国2014年会不会突破720万吨?我们认为不大可能。玉米从总体上讲,国家对玉米的供给是基本可以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现在很多农产品不仅仅是玉米,因为国际的价格比国内低,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则,进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是影响到我们安全的问题。我个人判断,玉米的进口量可能会加大,会突破720万吨的配额,因为我们的畜牧业在发展。
二是养殖用地与饲草用地问题。现在畜牧业很重要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养,这个问题可能会越来越重要。我们的饲草用地远远不够,我们进口6000多万大豆需要占用5亿亩的土地资源,与其我们进口的大豆,还不如说我们进口的土地。
三是劳动力资源问题。谁来种地、谁来养猪,我们的后备队伍在哪儿?00后、90后以及10后愿不愿意养猪?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还愿不愿意留在农村?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的台湾,都存在一个农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