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境压力加大
全国畜禽养殖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和79%,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5%和25%,对城乡特别是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今年要出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这个条例是针对规模养殖户,农村的散养更难弄。有一些新的东西在里面,三类报告:大的养殖企业要提供环评、环境影响报告书,小的养殖企业要求环境影响登记表。同时要求养殖企业有三大设施:分流设施、废弃物的贮存设施、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设施。明确了四种处理方式:综合利用、农牧结合就近利用(废物在可以消纳的情况下还田)、达标排放(使废水达到排放的标准)、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的动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明确各方职责:企业定期报告、政府监管、区域性治理。两大政策即激励措施和惩戒制度。激励措施讲了很多。现在猪肉价格中没有包含环境成本因素,只包含了生产成本。总体上讲,如果把环境成本设进去,这个猪肉价格就低了。
(三)发展方式面临转型
大型的工商企业进入了养殖企业。今年上半年面临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生猪价格在下跌,仔猪的价格连续5周在上涨。什么原因?猪价下降的通道还没有终止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从目前来看国内有大型的企业进入养殖行业。虽然我们讲养猪业要向规模化发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巨无霸的生产企业扩大生产,可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大的变数。我们通常讲猪周期是36个月到38个月,这次猪周期可能还会继续往前走,因为产能还在扩张。最终可能是什么?很多散户会退出,一些中小养殖场可能扛不住了。
我个人对超大规模的猪场不持赞同的态度,任何超大规模的养殖场,处理污染的精力、成本和代价太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特别厉害。我们要发展规模化养殖,但是还是要保持一定的中小规模,散养一定要淘汰,不能在淘汰散养的同时把家庭生产也淘汰掉,不能把300多头或者100头左右的小规模猪场全淘汰,这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型,对养殖行业服务的方式包括金融服务的方式都要产生转变,对疫病防控的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
2、畜产品生产与消费面临的风险
(一)市场风险。这个大家深有体会,我不用多讲。猪肉的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这个什么时候结束还不好说。
(二)疫病风险。
(三)质量安全风险。这个对老百姓的影响特别大,我们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老百姓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官员腐败的关注。官员问题是社会问题,质量安全的问题关系到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关系到他们的衣食住行,这个特别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往往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往往对一个行业产生很大的生存危机,这是比较麻烦的。
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这其实也不是战略选择,是我的几个思考。
从我们国家整个畜牧业发展的大的角度看,畜牧业的发展总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各个地区能不能做一个相应的规划?也就是你这个地区根据你的资源承载能力能够有多大的养殖规模,后来发现这个事情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为什么?因为中国13亿人马上要发展为15亿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是沙漠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搞城镇需求与养殖总量相适应的话,中国找不到地方能养猪、羊和牛。特别是在东部地区,这个问题更明显。测算一下山东,中国的畜牧业总量恐怕要砍掉一半。
再就是畜牧业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相匹配、畜产品质量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相协调、畜牧业效益与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相一致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努力。
第一方面是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2012年国家发改委搞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在猪粮比6-8.5的范围内是正常的,往左和往右都要进行调控了。现在处在红色区域,也就是小于5,现在好像是4.6-4.8,具体的数据我记不清了。全世界的猪有一半在中国,所以进口对我们的市场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猪肉这么多,价格还往下跌,猪肉还在进口,这不是害人吗?实际效果并没有那么害怕,因为大量的猪还在中国。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现在这个好像还没有地方来做,不知道中央当时是怎么具体实施和落实这个政策的。2013年北京在搞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猪粮比低于6:1的时候,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给予养殖企业赔偿。目标价格的补贴实际上也是这样,就设计一个价格,而不是以猪粮比为主。比如说猪肉价格以6块钱为限,差多少补多少,谁来补?保险公司来补。我们现在做的是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比对。新疆棉花跟这个有点类似,它是目标价格的补贴,而不是目标价格的保险。目标价格的补贴是什么?比如说棉花2万块钱一吨,目标价格设定为2万块钱,在棉花的生产周期里面每吨棉花19600元,每一吨补400块钱给农民。生猪的目标价格补贴是什么?价差的部分由保险公司来赔,农民去投保,政府给农民保费的补贴,这个可以部分地解决问题,但是现在还没有做这个事情。
支持生产。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支持合作社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补贴、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良种补贴、保费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补贴等。
龙头企业财政支持政策。(1)增加安排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主要为养猪企业在培训、技术、信息服务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方面给予财政补助。(2)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资资金。
(1)农业综合开发支持项目。我们国家有个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综合开发办也有一些项目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包括产业化经营项目。主要以贷款贴息为主。(2)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污染物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益性项目建设。这里面设定了一定的条件,养殖企业要带动农户达到多少,这些都有相应的要求。
投入政策:项目安排的财政资金,用于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治理生态项目建设、种养基地建设和改造不低于30%。40%用于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购建。支持公司+农户的发展。
在这个行业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我们企业也要有一些自身的努力。包括怎么样提高效益,增加抗风险能力,这方面大家深有体会。还有完善产业链条,做品牌,走产品中高档路线等。2014年3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参加安徽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对养猪户说,“养殖大户能否这样考虑:中高端人群越来越在乎品质,外国规模化的品种可能不如本土的,所以本地品种变成向中高档销售的、高附加值得品种。”汪洋说,本地的品种,喝矿泉水、吃中草药的猪售价高一些,可瞄准高收入人群,这可使民族养殖业发展起来。从营销的角度讲,我们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大量的猪肉要满足一般老百姓消费的需要,但是也要有部分的猪肉走中高端市场。在全行业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有能力、有水平、有条件避免这个风险。汪洋为什么讲这个?实际上他也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他很清楚今年以来整个生猪市场的变化。
除了政府要努力和支持、企业要有作为以外,作为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委员会,主要是搞动物福利方面的宣传,介绍国外的东西,在国内搭建动物福利养殖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平台,推动中国特色的农场动物福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的目标是,期望通过不屑的努力,缓解全社会对农场动物福利的关注,最大限度地让大家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猪粮比持续下滑,养殖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在这个方面还搞什么动物福利?根本没有意义,但是从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来看,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如果搞一些动物福利养殖,有利于改善猪肉品质,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安全水平,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跟人一样,不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环境下生活,人的心情不舒畅。动物也是这样的,不在良好生活状态的畜牧动物,很可能导致体内的内分泌不正常,这样的猪肉质量和品质肯定要受到影响。人与动物都是一样的,一个人看上去非常风光,但是被双规之后整个精神就垮下来了,他的环境不一样了。动物也是一样的,你没有给它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没有一个自然的表达天性的环境,它的肉的品质肯定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你给它喂不恰当的饲料和添加剂,对它肯定更有害。对动物提供一定的福利,为发展中高档畜产品创造了条件。这个也是响应我们汪洋副总理的号召,给他喝点矿泉水、吃点中草药,给它点福利水平,我们的猪肉就更有保障。在猪价持续低迷的困境中,走出一条“养殖福利化、产品品牌化、品质优质化、安全有保障、质量可追溯”的中高档生猪生产与销售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