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2025年7月电(通讯员 陈忆慈 孙鹤宇)2025年7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溯红从之,青春毅行”实践队启程奔赴湖南省长沙市,展开为期十余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下,该团队聚焦湖湘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现状与优化路径,深入橘子洲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革命摇篮,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调研和社区服务,挖掘红色资源,探索城乡教育创新模式,为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贡献青年力量。实践队由15名工学院学生组成,队长陈忆慈带队,指导教师张华副教授全程指导,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活动,深化青年一代对红色基因赋能教育的认知,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实践前期,团队精心筹备三天,确保活动高效有序。7月3日至5日,成员们分工协作,联系长沙教育局、红色教育基地对接行程,设计覆盖学生、教师、家长的调研问卷,内容涵盖红色文化认知、教育差距痛点等维度。培训会上,队员们分组演练问卷发放与访谈技巧,确保数据采集精准。准备工作注重细节,问卷融入红色教育案例,旨在收集一手资料;行程安排科学合理,兼顾效率与深度,为实地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实地实践阶段历时十天,团队足迹遍及长沙红色地标,活动层次分明、节奏紧凑。7月6日至7日,首站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橘子洲头。在毛主席求学旧址,队员们观摩红色课程教学,与基地工作人员座谈,探讨“革命摇篮”资源在中小学校的应用模式。座谈会上,基地负责人介绍红色教育融入课堂的创新案例,如情景剧教学、历史故事互动,实践队记录典型经验,为后续优化路径积累素材。次日,橘子洲头实地考察中,成员们观察学生研学活动,拍摄教育场景,梳理红色地标的教育价值。
(图1为队员们参观橘子洲头)
7月8日至10日,团队转向深度调研,聚焦城乡教育差距。在岳麓区社区中心,队员们发放问卷200余份,覆盖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群体。问卷设计严谨,问题涉及红色文化认知度、教育资源分布等,回收率超90%。调研中,半结构化访谈同步开展,队员们对话10余名教育部门代表,探询政策落地难点。社区观察环节,旁听红色课程教学,笔记记录互动细节。调研突显问题导向:城乡学校在红色教育投入上差异显著,乡村资源匮乏制约创新;数据初步显示,超60%受访者呼吁数字化工具辅助文化传承。
7月11日至12日,实践延伸至社区服务与红色基因创新应用。岳麓区流动儿童中心内,团队开展“红色绘本共读”活动。成员艾雨彤、唐灵艳带领儿童阅读革命故事绘本,结合手工制作,寓教于乐;活动吸引50余名儿童参与,现场氛围热烈。同步进行的社区访谈中,队员们走访老党员,记录口述历史。老党员李大爷分享教育故事,强调“红色精神需代代相传”,实践队整理成案例集。当日下午,雷锋纪念馆考察启动,团队调研“雷锋精神”当代传承,探索线上研学合作。与馆方座谈中,讨论虚拟现实技术在红色教育中的应用,初步达成资源整合意向,为教育创新注入科技元素。
(图2为队员们参观雷锋纪念馆)
7月13日,数据整合与总结提升阶段展开。团队整理十日所得,形成《长沙红色教育资源调研报告》和《支教活动成效分析》。报告基于问卷、访谈及观察数据,量化城乡差距,提出优化路径,如开发特色课程、推动数字化融合。下午,实践队与长沙教育局交流,汇报建议。教育局王科长肯定团队成果,指出“青年视角为政策优化提供新思路”。总结会上,成员们提炼经验,设计可推广活动方案,强调红色文化与教育强国深度融合。至此,实地实践圆满收官。
实践意义深远,由个体成长辐射至国家战略。团队成员赵国盛在总结中表示:“实地调研深化了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认知,红色文化不再是书本理论,而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实践成果助推教育强国建设,调研报告建议被纳入地方教育规划,助力城乡资源均衡。文化传承上,团队挖掘的案例为全国红色教育提供范本,呼应“教育强国”政策导向。
(图3为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