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农民致富增收又要良好生态环境

   2014-08-19 农民日报950
核心提示:  养分区域调控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综合利用所有自然和化工合成的养分资源,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等有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区域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该项技术的研
    “养分区域调控”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综合利用所有自然和化工合成的养分资源,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等有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区域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该项技术的研究,掌握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及主要作物需肥规律,首次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养分区域调控技术体系,提出了稳定、培肥、限制三个区域养分调控技术,开发出区域专用肥配方,建立了土壤养分资源数据库,制定了有机肥补贴推广政策和氮磷风险控制地方标准,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该成果在推广过程中,技术覆盖率达97%,增收节支13.54亿元,成效显著。
 
  本报记者 李庆国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开展了“都市现代农业养分区域调控技术推广应用”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适用于京郊粮食、蔬菜等主栽作物的有机和化学养分区域调控。如今,这一成果正在京郊广大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养分区域调控”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综合利用所有自然和化工合成的养分资源,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等有关技术的综合运用,挖掘区域土壤和环境养分的潜力,协调系统养分投入与产出平衡,调节养分循环与利用强度,实现区域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协调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养分区域调控技术推广应用”的课题研究,形成了三项主要成果:
 
  一是通过摸清农田土壤养分状况与特征、摸清农业有机废弃物养分状况与特征,研发农田土壤养分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农业有机废弃物养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作物需肥规律,开发高效施肥技术以及开发建立区域养分调控信息技术,建立了区域养分调控技术体系。
 
  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区域养分合理流动,制定标准、严格控制养分投入过量和分区调控合理配置区域养分,建立了区域养分调控管理体系。
 
  三是通过政策引导、技物结合、资源整合、资金聚焦以及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创新了养分区域调控技术应用组织体系。
 
  该课题还形成了三个创新点:一是通过大量调查与试验研究,进一步摸清了北京地区土壤养分资源现状与特征,掌握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及主要作物需肥规律,首次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养分区域调控技术体系。二是根据土壤养分特征和农业功能定位,提出了“稳定”、“培肥”、“限制”三个区域养分调控技术,开发了区域专用肥配方;建立了土壤养分资源数据库,应用了区域养分资源综合调控信息系统;制定了有机肥补贴推广政策和氮磷风险控制地方标准。三是建立了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资金聚焦、多元服务等技术推广新机制。
 
  在经济效益方面,该课题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454.64万亩,核心技术平均推广度达到97%以上,农作物累计增产60.22万吨,节肥(纯养分)3.47万吨,增收节支13.54亿元,累计投入0.38亿元,总经济效益13.15亿元。
 
  在生态效益方面,三年来累计肥料化处理农业有机废弃物1002万立方米,总节肥3.47万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76万吨,降低了由于过量施肥对土壤及地下水所造成的潜在污染,保护了首都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鉴于该课题取得的成果,有关专家评价认为,课题针对养分资源状况和作物需肥要求发生巨大变化,从都市现代农业对水源保护、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出发,通过大量调查与试验研究,进一步摸清了北京地区土壤养分资源现状与特征,掌握了土壤肥力变化趋势及主要作物需肥规律,首次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养分区域调控技术体系。提出了稳定、培肥、限制三个区域养分调控技术,开发了区域专用肥配方,建立了土壤养分资源数据库,应用了区域养分资源综合调控信息系统,制定了有机肥补贴推广政策和氮磷风险控制地方标准,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该成果在推广过程中建立了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资金聚焦、多元服务等技术推广新机制,加快了该技术在京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技术覆盖率达97%,增收节支13.54亿元,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应用效果显著,在同类领域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广告合作征集中...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