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把湖南的茶油拿到海南来卖呢?刘翔浩从家乡带了一瓶茶油到海南。可是几天过去,根本无人问津。刘翔浩分析原因,觉得问题出在味道上。
比起湖南的茶油,海南的茶油多了一股焦香味。而海南人喜欢的,正好就是这焦香味。
找到原因以后,刘翔浩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初尝到的那种焦香味道。终于,在磨破了鞋,走出了茧以后,刘翔浩从一个当地人口中得知,这种独特香味的茶油是海南一个县里的老人做的,深山秘制,绝无二家。
刘翔浩将高人请到了湖南。
彼时,正逢家乡政府开始招商引资,招商官员在了解到,刘翔浩有意开发家乡的茶油,大感惊喜!力邀刘翔浩创办实业。经过详细考察论证,一下子规划给了刘翔浩18亩地。
租了厂房,古法压制,两天就制出了两百斤成品茶油。刘翔浩的金浩茶油小作坊就这样开张了。1992年,食用油的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早先囤下的30多吨油为刘翔浩带来了80多万的收入。
小作坊的大心思
赚钱了,刘翔浩不再满足于小小作坊。1993年,刘翔浩将小作坊交给了弟弟,自己创立了金浩茶油。“金浩”在湖南话里听起来就像“真好”,它承载着刘翔浩对茶油未来的美好期待。
小小作坊要想壮大,本就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刘翔浩向银行贷款买了地,建了厂。半年以后,工厂盖好了,机器转起来了。第一桶茶油出产当天,湖南省长也在祁阳考察,作为当地传统产业的发展企业,金浩茶油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各方支持,县政府专门安排省长来视察金浩茶油。也闹出一个小插曲。
当省长拿到油,一看包装上的牌子,却愣住了,怎么是个外来品牌?
在90年代,卖油多用散装,小包装还是外来品的概念。要把成品给省长看的时候,刘翔浩才意识到自己生产的油没有包装。看着临时充数的油瓶,刘翔浩尴尬不已。
不懂管理,不懂培训,也没钱。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政府的支持,刘翔浩的茶油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年销量达到五六百万。
政府的支持让他做到了五百万,但恰恰是一把火,让刘翔浩的金浩茶油,变成了享誉世界的企业。
1995年,金浩茶油建立一年多的时候,一把大火烧毁了新修不久的厂房。电机起火,由于厂房里油多,很快被引燃。乡里的村民都来救火,但大火烧了整整两个小时。贷款960万,刚建一年多的厂房,就此化为灰烬。
刘翔浩脑子里一片空白。
第二天,他召集员工开了一个会,哽咽地告诉大家“拖欠的工资我以后会还,但大家如果想走,也可以走”。
刘翔浩一无所有了,负债累累的他开不出一分钱工资,此时却没有一个员工离开他。
几百号人的信任担在肩上,刘翔浩的心里既温暖又沉重。温暖的是员工的不离不弃,沉重的是几百口人的生计。为了大家,他必须重新站起来。
当初为了办厂,刘翔浩四处借了不少钱,现在要再借,怕也是不能了。刘翔浩只能再次求助于银行,但找了半年,都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再贷款给他。刘翔浩的心早已如同油里的灯芯,被煎熬得焦黑蜷曲。多次贷款无果后,刘翔浩知道自己多年来的辛苦打拼终将是化为乌有了。在离开以前,他给行长写了一封信。他几乎是含着热泪讲述了自己从14岁以来,起伏多舛的创业历程,以及自己发扬家乡茶油的美好愿景。
没过多久,副行长来到了乡里考察,他告诉刘翔浩,这封讲述自身身世和茶油前景的长信感动给了行长。行长在会上念了这封信,并说“这样的青年企业家,应该得到帮助。”
副行长考察完后,就没音信了。一个多月以后,刘翔浩终于等来第二次考察,但这次考察之后,又是两个多月的漫长等待。不是他太心急,实在是等不起,修好的机器要转,厂里的员工要吃饭!
终于,第三次,信贷处长来考察了。他来了以后,直接问刘翔浩“怎么有信心做好?”
刘翔浩心里明白,茶油的前景他已不必再重申。“为了湖南的茶油,我必须做好!”然后他转身,指向残破车间里坚持工作的员工“员工半年多没发工资了,我必须把茶油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