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铺就绿色致富路

   2013-12-06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15620
核心提示:  每到收割时节,在托县五申镇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的苜蓿种植基地里,各种机械化设备在一望无际的苜蓿田里连续作业,对苜蓿草进行收割、打捆、翻晒,场面蔚为壮观。  
  每到收割时节,在托县五申镇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的苜蓿种植基地里,各种机械化设备在一望无际的苜蓿田里连续作业,对苜蓿草进行收割、打捆、翻晒,场面蔚为壮观。
 
  今年47岁的苏国平被很多农民亲切地称为“苏教授”。在他的带领下,专业从事苜蓿种植和销售的“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顺风顺水,在短短3年时间里,合作社涉及种植户村落已经达到25个,惠及农民两万多人,引导带动农民种植紫花苜蓿总面积达1.1万亩之多。
 
  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2月,负责人苏国平之前是当地有名的苜蓿种植大户,在前几年我市奶业发展陷入低谷时也遭遇了销售难的窘境,大片丰收的苜蓿堆放在田地里无人问津。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苏国平开始考虑新产业要如何寻找新出路。本着这样的想法寻找发展的契机,苏国平酝酿了很久,由此发起成立“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的计划开始实施。“主要是动员农民按照资金入股形式入社,把苜蓿种植发展成为专业性强、抗风险能力强的合作组织,从最初只有10户社员,到如今不断有人加入,合作社的收益核算之后按照比例进行分红。”苏国平告诉记者,“我们与知名乳企签订长期供应合同,价格按照市场机制调节,解决了苜蓿销售难题。”
 
  五申镇村民狄刚这几天正在合作社建造储草棚的工地上帮忙,他家30亩的苜蓿地已经完成了第二茬的收割,狄刚告诉记者:“过去从没想过种草还能挣钱,现在可是真正尝到了种草的甜头,最了不起的是政府和合作社鼓励我们种植苜蓿草,每年还会派专门的技术人员给我们进行培训和实践指导,种植苜蓿草的经济效益比种玉米、土豆高,不仅收入有了保障,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以前我们种玉米每亩地收成好的情况下能挣1000元左右,现在种苜蓿每亩地可以净赚1500元左右。”狄刚给记者算了笔账。
 
  对于曾经种植传统农作物的五申镇农民来说,新兴的苜蓿产业不仅仅解放了劳动力,也让当地农民体会到了现代化、机械化、科学化种植苜蓿草带来的高效收益。
 
  据了解,在苏国平带领下的“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动了托县当地苜蓿种植业的发展,还帮助和指导了土左旗、达茂旗等地农民投身苜蓿种植产业。
 
  “过去一直种玉米、土豆,粮食收购价格高的时候能卖上一些钱,可是如果赶上价低了,有时候就赔钱了。现在,政府鼓励种植苜蓿草,给我们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每年还会派专门的技术人员给我们进行培训。种植苜蓿草比种别的作物强多了。”土左旗善贷镇依肯板村村民张生亮笑着对记者说,周边的奶牛养殖场不断兴起,对苜蓿青干草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种植苜蓿草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张生亮告诉记者,他种植的苜蓿草根本不愁卖,现在除了很多企业与他签订订单,不少买草的商贩还会亲自到地头抢购。如今,善贷镇依肯板村大部分的土地种了苜蓿草。
 
  靠种植苜蓿草,张生亮家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2012年,他给儿子在市里买了房子。“要是过去,真是想也不敢想,除了供孩子上学,哪能给他在城里买得起房子。”张生亮憨憨地笑了起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善贷镇依肯板村,和张生亮一样种植苜蓿草的农民还有很多,不仅自己家里养的奶牛和羊有了饲料,同时还能卖掉大部分苜蓿草获得经济收入。
 
  制约因素多 发展存隐忧
 
  “当前快速扶持和发展苜蓿产业虽然是好事,但是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种植技术以及先进生产设备的配套却相对较慢。”忙碌过后苏国平心里有不少的忧虑。“今年的苜蓿价格并不理想,相比去年,1吨苜蓿的地头价降低了500元,而这样的情况还只是在一茬苜蓿收割之后出现,二茬苜蓿收割之后,可能由于产量过剩和质量等原因影响,苜蓿草价格会继续走低。”
 
  “目前国内大力扶持苜蓿种植产业,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但在快速发展的苜蓿产业背后,苜蓿产品的销售将成为一些苜蓿合作社和种植户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内蒙古奶业协会副理事长那达木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虽然是苜蓿草业发展的大好时期,但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资金是面临的第一难题。“和种粮一样,苜蓿必须要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才能够产生较好效益,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苏国平说,合作社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一套自走式喷灌设施的价格是30万元,还有像储草棚、农机库等设施的投入……
 
  “苜蓿草易腐烂、收获期短,对收割机械的要求较高。收割、打捆、捡拾、二次压缩、运输都需要专门的设备。”苏国平认为当下苜蓿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不高。“租用机械不能保证按时租到,我们一般都自己购买设备。”苏国平说,“苜蓿售价与品质直接挂钩,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品质。”
 
  而那达木德认为,苜蓿的产业布局也存在一定问题。苜蓿的最佳生产区位于我国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消费区则位于南方和城市郊区,干旱区水资源的短缺和长距离运输增加了苜蓿的生产难度。另一方面,从土壤条件来说,苜蓿生产需要良好的土地条件,加以精耕细作,但是目前大部分苜蓿地是从荒漠地、旱地、沙地、盐碱地改造过来的,改良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管理成本高。
 
  “还有就是目前国内奶企更偏爱使用进口的苜蓿干草。”那达木德表示,“主要是国外苜蓿种植面积大、技术先进,机械化、标准化程度高,所以供货稳定、标准统一。而且价格也比较有竞争力。”
 
  此外,诸如国产苜蓿种子品种少、创新不足,苜蓿主产区的物流能力相对较差,这些都是苜蓿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苜蓿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苏国平说。
 
  在苏国平看来,今年苜蓿价格出现下跌,就有很多新种植的苜蓿上市的因素,“但由于种植技术以及收割技术的原因,苜蓿的质量很难达到牧场要求,加之近两年来苜蓿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产量激增导致局部地区的供大于求,苜蓿价格必然走低。”忧虑的“苏教授”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他咨询了几位专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明年每个地区的苜蓿产量将再次迎来高峰,到时候价格将很可能继续走低,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及时想好应对策略。
 
  据了解,2013年全国各主要苜蓿产地均喜迎丰收,大量的苜蓿上市对销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苜蓿滞销、贱卖的情况。
 
  “目前国内苜蓿种植区域主要是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当前我国苜蓿种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家庭小面积种植,自产自用;二是生态工程中的植被建设;三是商品生产。”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贾玉山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用于苜蓿干草生产的面积约538万亩,理论的干草产量359万吨。而实际进入交易的苜蓿量仅为143万吨。”
 
  从数据上看,市场上的苜蓿量并不能有效满足国内的需求。“目前我国高产优质集约化饲养的奶牛约250万头,而市场流通的苜蓿草产品仅100多万吨,算下来,平均一头牛的苜蓿草供应量每年仅400公斤,每天仅1公斤多。这还不包括约500万头小规模饲养的奶牛饲草需求量。”贾玉山认为,“据测算,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苜蓿饲草应在500万吨以上才较为合理。苜蓿有着巨大需求空间。”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据统计,去年我国进口苜蓿44.22万吨,同比增加了60%,市场需求缺口显而易见。
 
  “信息脱节是当前苜蓿种植面临的问题之一,好苜蓿找不到好销路,只能等待买家上门,在等待的过程中不仅苜蓿的质量下降,价格也受到影响。”在众鑫苜蓿专业合作社负责市场销售的张志敏向记者坦言,“一面是亟需优质牧草的奶牛养殖场,一面是难觅销路的苜蓿种植者,两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