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探索就近城镇化:农民带着土地变市民

   2012-12-27 经济参考报15630
核心提示:图为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农村社区,依山傍水,环境优雅。  记者 王颂 摄老三权加上新三权在家门口城镇化  新型农村社区把农民变为带土地的市民  记者 罗辉 郭


图为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农村社区,依山傍水,环境优雅。  记者 王颂 摄

“老三权”加上“新三权”在家门口城镇化

 

  新型农村社区把农民变为“带土地的市民”

  记者 罗辉 郭久辉 郑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常有人来参观时问‘你家的农具、拖拉机放在哪?养鸡、养猪在哪?’其实,俺已经不需要大农具了,都卖了,养畜禽的专业户有养殖专区,不需要一家一户养了。”新乡县古固寨镇后辛庄村农民刘国印对《经济参考吧》记者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河南省新乡市,是最早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像刘国印这样住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虽然还是农村户口,拥有承包田,但是,大多已经不再务农,成为“带土地的市民”。

  河南省长垣县委书记薄学斌分析认为,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后,农民生产生活范围扩大了,权利增加了,过去的“老三权”,即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收益权还依然享有;现在多数居民把承包土地流转出去,自己重新择业,又有了“新三权”,即社会保障权、自由迁徙权和自由择业权。农民对“老三权”与“新三权”的取舍深刻影响着未来农村社会的格局和走向。

  农民变身“带土地的市民”

  农业大省河南,积极探索“农民就近城镇化”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避免传统城镇化所产生的“城市病”和“农村病”。全省已有300多个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入住,2000多个正在建设中,由此,大批中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

  新乡县古固寨镇后辛庄村农民刘国印2010年举家搬进了多个村庄合并的“祥和社区”。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家10亩地,原来孩子们都外出打小工,一年综合收入不足3万元。搬进社区后,孩子们都回乡进入县产业集聚区企业工作,收入提高了也稳定了,还省了在外租房、消费和来往路费,10亩耕地全部流转给农业合作社,每亩地年租金1000元,老两口给合作社打工还有工资。目前,全家年收入近8万元。

  新乡市调查显示,目前入住新型社区的11万农户,从事二、三产业比重由入住前的49%提高到入住后的79%。滑县对入住锦和新城的居民中36699名劳动力就业状况统计表明,41.2%在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工作,23.3%从事建筑业、运输业,13.5%从事商场、餐馆等服务业,11.7%外出务工,只有8%在高效农业园区务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全面铺开,缘于强大的产业支撑。”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裴志扬介绍,河南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全省崛起180个产业集聚区,全省146个县(市),每个县(市)至少有一个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能力大大增强,从2011年起,留在河南省内、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360万,首次超过出省务工人数260万。

  “三化”协调激活农区发展

  有专家学者总结,河南正在探索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有“三新”,新在确保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新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新在充分保障农民利益。

  河南省滑县聚集33个村庄建起的锦和新城,目前已有来自周边33个村的1.3万多农户、3万多口人入住。记者了解到,这33个村庄原来占地9500多亩,合并后的锦和新城仅占地3920亩,节约出宅基地5575亩,腾出的地,有一半整理复垦,另一半改为二、三产业建设用地。

  滑县县委书记李若鹏介绍,滑县是粮食大县,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既要发展二、三产业让群众富起来,又要确保耕地不减粮食不减,土地成了无法逾越的坎;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的一步“活棋”,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又为二、三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据河南省国土部门统计,到2011年底,河南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村庄拆旧复垦24.6万亩,涉及788个村,共节约出建设用地12.78万亩,总体节地率超过50%。

  “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不挤占耕地,农村宅基地大有潜力和空间。”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文茂林介绍,河南4.7万个村庄总面积占全省城乡居民住宅用地和工矿用地总面积的3/4。目前农村实际人均住宅建设用地约248平方米,按照国家确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标准,河南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宅基地使用,可腾出900多万亩建设用地的空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