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研发农业物联网项目 远程监控代替田间察看

   2012-11-28 16150

  4

  傻瓜模式 好用易学

  推广需建立商业模式

  据测算,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每个大棚虽然多投入5000多元,但使用物联网以后,一个棚就可以节省0.2个劳动力,仅这一项,一年就减少开支4000多元,粗略算下来,用于物联网的支出1年就可收回。

  物联网用于农业,农民学得会吗?用得上、买得起吗?

  “这可不是‘高射炮打蚊子’。”作为项目的发起者兼推广者,冯子华多次强调,现代农业绝不仅仅是设施的现代化,更包括信息的现代化,高科技传感器、高清摄像头,虽然听起来与农业毫不搭边,却是今后津郊大棚中的重要角色。冯子华说,农业物联网主要着眼于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是为了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归根结底是为农民服务的。因此,在研发过程中,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他们采用无线传输的形式,实现了蔬菜大棚与数据世界的融合,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最关键的不是顶天,不是追求最高端的技术和设备,而是立地,是从农民真正的需求出发。因此,“好用易学”、“傻瓜模式”是其突出特点。

  “如果您家里承包了蔬菜大棚,您会自掏腰包,用物联网指导自己种菜吗?”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记者就是否会选择使用物联网采访多位农业工人,正“身处网中央”的他们,对于物联网带来的好处表示赞同,也有不少人对记者实话实说:“如果不考虑成本,物联网的确是个好东西,要是‘动真格’的,就必须得计算一下投入与产出比,看看合不合算,再决定买不买。”

  对于成本敏感度相对较高的农业来说,投入确实是个大问题。冯子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70米长、8米宽的蔬菜大棚为例,需要配置一套传感器、一个摄像头,再加上控制模块、控制箱以及网关等其他设备,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差不多5000元—8000元,而这笔一次性的投入换来的是——水肥节约、产量提升、品质提高、人力减少。据测算,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每个大棚虽然多投入5000多元,但使用物联网以后,一个棚就可以节省0.2个劳动力,仅这一项,一年就减少开支4000多元,粗略算下来,用于物联网的支出1年就可收回。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物联网对于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使用上还未形成刚性需求。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农业物联网正处在边试验边示范的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十二五”期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00万亩,其中智能温室20万亩。冯子华在推广过程中明显感到,一些农业示范园区的积极性比普通农户要强烈得多。在本市,物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基本上是一些示范工程。对于传统农业来说,物联网的成本过高,在没有见到效益之前,让农民提前投资难度较大。冯子华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对于这一新事物,很多农民,甚至一些农业干部、政府部门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在加大政府扶持、建立补贴制度的同时,应尽快建立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商业模式,由市场引导、向市场要钱,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关链接

  物联网

  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当前,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据有关资料显示,物联网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30倍,是一个万亿元级的产业。

  记者手记

  谁来为农业物联网买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新的生产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轻点鼠标,就可犁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这个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

  近年来,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本市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物联网的研究及应用。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一些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园区,“智能”二字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了一张张功能各异的监控网,使农业逐渐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物联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依然面临很大挑战。据了解,在农业领域,本市的物联网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试点应用,而且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缺乏将农业全产业链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消费等全过程串联起来的物联网应用。采访中,大多数农民表示,物联网好是好,但是技术成本比较高,他们用不起。此外,虽然本市在物联网技术上已有很多突破,但这些技术还是基于实验室研发,缺少对客户现场了解和农业环境的研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

  有关人士认为,农业项目利润微薄,如果没有政府强农惠农配套政策强力支持,农民不可能为农业物联网买单,就更谈不上大面积推广运用。因此,必须有发改委、农业、财政等多个政府部门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此外,逐步探索可操作、可复制的项目商业盈利模式,只有这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摊薄成本,取得盈利,才能促进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发展。

  (记者 张立平 刘玉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