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纪实

   2012-11-05 农民日报 吕明宜 李庆国 宋修伟 15210
核心提示: 2038万人口,340万亩耕地,农业占GDP比重不足1%;大都市,小郊区;人口多,资源少这就是北京农业的现状。向着应急保障、科技示范、生态休闲等功能发展,是北京农业发展
         2038万人口,340万亩耕地,农业占GDP比重不足1%;大都市,小郊区;人口多,资源少——这就是北京农业的现状。向着应急保障、科技示范、生态休闲等功能发展,是北京农业发展的定位,更是北京上上下下的共识。
“国际型大都市要发展国际水平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是必须以科技为第一要义,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最大产出比,从而真正体现‘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战略目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高华告诉记者,北京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而且全市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推进合力和良好的发展氛围。作为有着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其中充当的引领示范角色无可替代,服务“三农”责无旁贷,科技支撑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推进科技创新中抢占新领地

在深秋的北京郊区走访,能看到成片的果林和菜园,吃到鲜美可口的瓜果蔬菜,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瓜果蔬菜中,80%的大桃品种,90%的大白菜和西瓜品种,70%的高档食用菌种植面积和90%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都出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除了蔬菜瓜果品种的广泛覆盖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玉米和小麦品种的选育更令业内称道。尤其是玉米品种京科968的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该院玉米育种工作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这个品种在国家东华北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位列第一,不但创出2000万元玉米品种技术转让费最高纪录,而且通过创新科企合作模式,与国内5家骨干种业联合开发,计划3年内种植推广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以上,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主推品种之一。

同样由该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京科糯2000等系列特色鲜食玉米品种已发展成为我国糯玉米产业的主导品种,年播种面积占我国糯玉米种植面积一半多。早熟高产系列品种长期是我国京津唐区的主导品种,其中京单28已连续多年被农业部列为耐密型主导品种之一。此外,系列水果型甜玉米品种、专用青贮品种等也在全国广泛推广种植。

“这都得益于我们建立的科研与企业结合的发展模式。我们在努力做好育种,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的同时,还在积极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民族种业发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说。

杂交小麦被认为是今后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首选途径,也是国际上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现今几乎所有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水稻也达到一半以上,而杂交小麦却是百分之零点几。从遗传上看,水稻和玉米是两倍体,而小麦是六倍体,注定了其杂交育种的复杂性。所以全世界做杂交小麦育种60年,我们国家做了50年,但距离大面积推广还是很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一席话让记者感受到了小麦杂交育种的难度。

五六十年了,为什么这项研究依然难以突破?赵昌平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建设。所以,从研究之初,他就为二系杂交小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打通育种各个环节的理论障碍。在此基础上,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及其应用体系等一系列理论,为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科技理论基础,也成为他们该项研究始终领先世界的重要支撑。

去年,中心其中一个二系杂交小麦品种京麦7号在巴基斯坦种植达到了增产30%到50%的效果。今年初,中心与中国种子集团共同成立中种杂交小麦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专业从事杂交小麦种子生产的公司,为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希望。

“如果推广面积再达到一定程度,对北京甚至全国的小麦增产将有一个突破性影响。”赵昌平对此充满期待。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抢占着新的领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建设,全院已培育形成包括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安全、高效生产;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研究与应用;农产品采后与深加工;循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在内的五大优势研究领域,在蔬菜育种、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已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在转变生产方式中找准新定位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果到北京市昌平区的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基地转一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无人驾驶的大马力拖拉机在大田里奔走;精确施药、定量施肥、测土配方这些高要求的技术操作,只需要在远离大田的操控室里按几个按钮,就可以轻松实现;走进一个个蔬菜大棚,还能看到挂在墙上像POS机一样的“温室娃娃”,能对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通知给作业者。这些技术都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很多成果在国际上都遥遥领先。

“作为我国第一个精准农业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基地,这里其实就是各种农业高科技的集聚地,已经成为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的示范窗口。依托基地研发的技术产品50多个,已经在全国14个省市得到不同程度的示范应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高技术的重要展示平台。”北京市农科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杜小鸿博士向记者介绍,该基地建立了以3S技术为核心和智能化农业机械为支撑的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的资源节约型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据估算,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基地,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水15%,省药20%至30%。

北京市大兴区也是超前示范推广精准农业的北京郊区县之一,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16项国家专利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在2000亩农田上,全程监控瓜果菜花生长过程,堪称国内精准农业推广的发轫之举。随着近年来的改进,政府已为技术开发、项目推广投入资金2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用上精准农业技术,尝到了甜头。目前,大兴区正筹划在更大范围推广精准农业,使全区示范推广农田达到4000亩,带动3万农户应用精准农业技术。

杜小鸿告诉记者:“精准农业,就是以信息技术支持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依据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以及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因素,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并对耕地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实时诊断,提高土壤生产力,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精准’概念的引入,推动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展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含义。”

“以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将是大势所趋。”杜小鸿说,物联网的理念将通过精准农业的发展平台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将是实现农业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记者在采访中也深刻地感受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随处看见这样的场景:农民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翻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就如同“开心农场”一般简单——正是科技的力量让这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实现新价值

在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农民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果林所潘青华教授赞不绝口。他们告诉记者,潘教授经常来现场讲解枣树病虫害的防治,以讲解与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学员如何对枣树进行修剪、防治病虫害,实用的技术让他们受益匪浅。

事实正是如此,对于农业科研机构来说,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生产技术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多种灵活实用的形式和手段开展科技服务,打造起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据了解,该院有200名专家长期深入农村,送科技入户,使农民直接受益于科技。近年来,专家们每年走访8000余农户,培养科技协调员5000多人,举办的科技协调员科技成果展参观人数达上万人次。科技人员还通过送科技图书、送科普扑克、设立咨询热线、办田间课堂等,对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和辅导。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专家巡诊团”、“科技新星服务团”,让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巡诊把脉”,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奥运蔬菜展示”、“科技大集”、“百名专家科技入户”、“科技成果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直接面对基层农民的双向式(把农民接到科研院所,把品种技术送下乡)活动。运用“农业语音电话”、“远程教育”和“农民NC教室”等现代技术手段传播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传播、传授和传递给农民。依靠科技,真正造就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来自农村、服务农民的乡土人才队伍。

今年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服务“三农”的实用性进一步提升。实施了“1+3”科技惠农行动计划,搭建一个“三农”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科技服务工作体系,集成一个技术成果库,打造一支科技服务专家队伍。通过实施“十大工程”(首都“菜篮子”科技促进工程、种业之都科技促进工程、沟域经济发展促进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工程、生态农业建设科技促进工程、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科技促进工程、决策咨询服务工程、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工程、新型农民素质提升科技促进工程、会展农业科技支撑工程)提升了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该院新成立了科技推广处,出台了实施办法、配套政策及折子工程。目前已征集院惠农计划项目50个,形成了19项折子工程,惠及10个区县、30个乡镇、140个村(园区、基地、合作组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0项,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0万亩,实现增收节支达到2亿元以上。

“在京郊我们建有191个科技示范基地,每年有500多项品种、技术和专利向郊区、合作组织及农业企业转化,成果还在新疆和田、西藏农科院、青海农科院、河北承德等京外20余个示范基地得到高端辐射,我们的科技成果已经在京郊甚至全国遍地开花。”高华自豪地告诉记者。

科技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一系列举措和实践,正是对文件精神最好的诠释。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