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舍量求质 吃的问题私人定制

   2014-07-02 新华公益3180
 
  创办家庭农场,“吃的问题放心交给我”
 
  2013年初,“家庭农场”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张邓云看到之后灵光一闪,从小出生在农村,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张邓云萌生出了组建自己的家庭农场的想法。
 
  想到就立刻动手干,为了能够租到土地,张邓云细心、耐心地与村民沟通,与村委会协调,通过雇用当地村民,用信任和尊重消除村民的疑虑,终于租到了可以用于家庭农场的土地。 “我们选的这个地方,朝南看,灰蒙蒙一片,朝北看,蓝莹莹的天空。”张邓云说起位于昌平这一百多亩的种植园一脸的兴奋。
 
  从承租土地到管理大棚、从果树种植到农业养殖,从最初选择种子、到发芽、结果,再通过物流配送到消费者手里……张邓云都亲力亲为。他的农场种出来的东西不求量,却及其讲究品质,“进嘴的东西,只有品质好、吃的放心,才能没人骂。”借助着过去市场上摸爬滚打的经验,张邓云采用“农家观光采摘+农场合作社+城市家庭定制”的推广模式,通过旅游观光拉动草莓大棚的采摘;通过新媒体营销手段吸引高素质的消费群体;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熟人营销;借助城市家庭推动农场果树亲子认领、农场土地种植认领……两年来一边完善农场的功能设施,同时也渐渐打造出了口碑,他的草莓仅凭网络和微信订购都常常供不应求。大企业洽谈的定向委托种植和成熟后的直配服务,更是开辟了农场营销的新模式。
 
  “父亲刚开始不乐意”,张邓云说,父亲想不通好不容易供儿子走出农村考上名牌大学,最后又回到农村拾掇土地。随着家庭农场的逐步壮大,现在父亲也高兴地在儿子的农场当起了技术总监。
 
  “销路不愁,问题是东西不够卖,还是要扩大规模”,张邓云说,家庭农场要实现多样化,既有大棚采摘,还要种植果树、蔬菜、散养鸡鸭、喂猪,要逐步让城市家庭建立自己动手种、自己动手摘、自己亲自下厨的绿色农场生活模式。总之,“吃的问题放心交给我”。
 
  当张邓云信心满满地在土地上开辟自己一片理想时,爱情悄然降临。2012年他和女朋友结识于校友会,女友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却并不嫌弃这个成日里和泥土打交道的男孩,反而一直支持他、鼓励他。女朋友的父母和亲戚介意张邓云的长相、职业,张邓云并没因此放弃,“咱输人不输气”。
 
  踏实做下去,“做农业是在行善”
 
  自从张邓云开始创办家庭农场,家里的不少亲戚、同村人都过来替他打工,他承诺包吃住、发工资,由有着大半辈子土地经验的父亲任出纳,进行年终考评、约定奖惩。但缺少既懂农业又懂管理的人才,让这种主要靠着庄稼人间的传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维持的管理方式显得多少有些脆弱。
 
  谈到家庭农场的未来发展,张邓云也有自己的担忧。一是政策风险。由于昌平地处京郊,张邓云担心遇到拆迁被占地,那样辛苦建立起的品牌、信誉都付诸东流。再加上资金主要靠自筹,这让张邓云着实感到压力。二是扩大规模所需要的土地。近几年北京市环境恶化,雾霾、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威胁,国家开始在京郊逐步推广回收土地植树计划,种树补贴甚至高于种植业补贴,后期发展的土地究竟从何而来,这也是个困扰他的问题。
 
  “我会踏实把农场做下去”,张邓云有信心克服困难,“做农业,特别是农业增收,是在行善。”张邓云相信,只要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随着土地承包、农业保险制度逐步落地,路会越走越宽不会倒退回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