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户籍改革 北漂称户口捆绑太多东西

   2013-11-12 人民日报19020

  成都建筑农民工杨光林——
  
  期待不再是“过客”(改革新期待③·户籍制度)
  
  外来农民工渴望“城门”真正为他们敞开
  
  本报记者张文
  
  清凉的自来水哗哗地从水龙头流出,杨光林和其他工友一样,排着队上前,用双手捧一抔水就往脸上抹。只是,清水洗得掉满脸的污垢,却洗不掉满脸的倦容。
  
  7年前,他和妻子带着1岁大的儿子从四川达州的农村来到成都打工,水泥工、砼工、钢筋工……照他自己的说法,建筑工地上的工种他都“轮过岗”。
  
  “明年就不干了,回达州老家。”杨光林告诉记者,建筑工是苦差事,所以收入在农民工当中算比较高的,加上妻子在一家老乡开的路边小餐馆帮厨,现在一年下来,两口子省吃俭用能攒下一两万元。但是,这么些年,老杨一家还是在成都找不到归属感,他觉得自己只是这座大城市的“过客”。
  
  由于建筑行业的流动性强,买社保一直都让杨光林非常头疼。“我没有本地户口,只能通过用工单位购买综合社保。但是像我这样在工地打短工,今天在这家做水泥工,过3个月又去那家做钢筋工,不可能长期固定,社保也从没有办妥过。”老杨告诉记者,他以前干过活的工地,对外来农民工都是能省则省,社保、医保这些基本没有。
  
  “我爱人也是这样的情况。”杨光林说,由于没有各种保险,他一家三口生活在成都,觉得心里总是没底。平时小病小痛忍着,比较严重的,就去小诊所随便开点药,甚至到“黑诊所”求医。
  
  最让杨光林头疼的,莫过于孩子的上学问题。老杨的儿子刚满8岁,已经转过两次学。“两家学校都太差了,好学校又不能去。”杨光林无奈地说,虽然成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有专门规定,只需到暂住地街道办开相关证明就行,但是好不容易开来的证明,到了学校那儿都没啥用。
  
  “学校说我们是外地户籍,入学要交赞助费,一开口就是好几千一年,我们咋交得起?”杨光林告诉记者,他辗转一大圈才找到两家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两所小学都没有办学资质,只怕孩子将来升学都是问题。
  
  “嘴上老说着明年就不干了回老家,但是每年都这么说,每年都没能下定决心回去,说到底,还是舍不得这大城市。要是能像本地人一样,啥保险都能买,啥政策都能享受,该多好!”杨光林长叹了一口气。
  
  记者点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合。这其中不仅仅是户口本身,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就业、居住、养老及其它的基本福利保障。只有拥有真正的市民身份,享受同城化待遇,农村人口走入城市才能消除后顾之忧,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所在城市的“主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