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是怎样建成的?

   2013-10-09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18630
 
科学规划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每逢假期,山明水秀,配套设施齐全的浙江农村成为周边地区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等活动广受欢迎,为农民带来不菲的收益。
  
  养生经济、运动经济、文创经济,还有农房出租、会堂入股等物业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一大批“美丽产业”在浙江乡村异军突起,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促的“村美民富”局面正在形成。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农村致富之路,是科学、完善的规划拓宽的。
  
  浙江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把科学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特别在启动阶段,要求各地七分精力搞规划、三分精力搞建设。”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高启华说。
  
  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转移、居住集聚的趋势,浙江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原则,行政村数量从初期3.5万个减少至目前2.8万个,占行政村总数12%的中心村居住了28%的农村人口。
  
  桐庐正在建设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等5条乡村风情带。该县住建局局长陆端平说:“桐庐的每个村庄都是全域景区规划的一部分,从县城到中心镇,再到中心村,都服从这同一的‘潇洒桐庐’规划。”各个美丽乡村之所以充满韵味,关键就是在整治建设中坚持了规划先行。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走进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爱莲堂”、“尚志堂”等古建筑。还有满目的荷花。这里是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第14代后裔族居地,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
  
  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以繁荣乡村文化为灵魂,保持和弘扬乡土文化,让农民群众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
  
  今年全省启动了260个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工作。不少地方依托已有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闲置校舍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有的地方在堂内设立“孝悌榜”“学子榜”“寿星榜”和“贡献榜”,有的则开设行礼的礼堂、学习的讲堂和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两堂五廊”,制诵村规、创唱村歌、编传村史。今年全省已启动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
  
  湖州市德清县在各村全面推行“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记者在该县东舍墩村的“和美乡风馆”看到,墙上挂着村里的劳动能手、好婆媳的照片,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照片,还有村里出的大学生名单。旁边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希望婆媳关系处得好,家庭和睦,自家子女有出息,“名字就能进这个馆了”。
  
  新华社杭州10月8日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admin
    加关注0
  • 全站广告征集中...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