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人口的转移密不可分

   2013-02-20 财经23070


 糖业折射传统农业特征

  《财经》:“稳住了甘蔗就稳住了糖料,稳住了广西就稳住了全国。”糖业对广西究竟意味着什么?

  陈章良:广西现在是我国最大的产糖区,目前种植面积为1600多万亩,有近2000万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与甘蔗有关。2011年,广西白糖总产量675.1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045.42万吨的64.58%,产量已连续19年全国第一。

  目前国内糖价最高时每吨能达7000多元,即使按较低的6000元算,广西600多万吨的食糖产值达360亿元。再加上食糖加工以及甘蔗循环经济的整个产业链,蔗糖业及其相关食品产业在广西有近1000亿元的产值。

  《财经》:但这一产业现在似乎也遇到了主要靠提升糖料价格和种植面积来发展的瓶颈。

  陈章良:将广西糖业发展仅归结为依靠政府提高收购价是不全面的。以这种方式使农民受益的确直接而又有效,还能对长期被低估的甘蔗价格进行纠正,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形成与糖料价格上涨相匹配的蔗农收入增长机制,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虽然目前糖料收购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等措施对糖料生产进行保护仍十分必要。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给予高额的支持与补贴,而国内对农业的补贴以及保护机制仍不完善,对糖料生产的补贴尤显薄弱。

  广西糖业发展过去的确主要得益于甘蔗种植业面积的增长,但现在这么做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与种植蚕桑、木薯、香蕉等作物相比,种甘蔗效益并不算高,而伴随着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上涨,再加上农村青壮劳动力出外务工,农民种甘蔗的积极性在下降。广西糖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巨大考验。

  《财经》:这能否解释广西蔗糖产量连续三个榨季出现下滑的现象?

  陈章良:它们是部分原因,此外蔗糖产量下降,还与庶糖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相关。

  首先,甘蔗品种单一且退化明显。由于新品种培育需长期和大量经费投入,培育非常困难。即便有新良种出现,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对蔗农吸引力也不大。

  其次,水利也是制约因素。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大兴水利,但这些工程年久失修,灌溉功能严重减弱。广西目前只有14.2%的蔗田有灌溉条件,大多数没有灌溉设施,严重影响甘蔗产量。一旦遭受旱灾,只能听天由命。而只要改善灌溉条件,同一甘蔗品种单产就能增加30%以上。

  再则,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广西甘蔗机械化收获率只有0.1%,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现在砍收甘蔗这种劳动力强度高的工作只能由老人、妇女来承担。劳动力价格从每天50元 -60元提高到90元-100元,春节期间达200元/天。砍收人工成本高成为制约甘蔗种植的重要因素。

  从蔗糖业发展过程可透视出中国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结合的传统农业特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以后,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怎样向现代农业跨越,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而这一难题在广西蔗糖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