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可以成就梦想的好职业”

   2013-01-10 14720
核心提示: 曾几何时,跳出农门是很多农民的心愿,然而在茌平,却有16位这样的农民,大学毕业后又跳回农门,或种粮种菜、或养鸭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播下梦想的种子。他们被称为大
 曾几何时,跳出“农门”是很多农民的心愿,然而在茌平,却有16位这样的农民,大学毕业后又“跳回农门”,或种粮种菜、或养鸭……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播下梦想的种子。他们被称为“大学生农民”。

  2012年12月下旬,记者来到茌平,与“大学生农民”们促膝交谈,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观点,“农民是可以成就梦想的好职业,在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侯磊们的心里话——看中的是“钱景”和前景

  2012年12月21日早晨7:30,茌平县贾寨镇侯楼村,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气。25岁的侯磊肩背一台大棚吹雪机从村北走来,老远就听到“咯吱、咯吱”的踏雪声。

  “我6点起床,扫了一个多小时的雪啦!”聊天中,他介绍起当天要干的“工作”:上午,接收从寿光发来的棚用棉被、草帘;下午,旋耕棚地、整畦、起垄……全是要紧活。

  侯磊2009年从山东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本科毕业,当农民已3年。大学毕业后,他去过济南、青岛等城市,4个月换过4家企业,月工资最多的2100元,最少的900元,刨去吃饭穿衣,一个月剩不了多少。2009年11月,侯磊回村落户。现在,他种了42.6亩地,有粮也有菜,全年纯收入不下15万元。

  “钱景”好,前景更好。侯磊说,现在种粮食、购农机、建大棚都有补贴,要用好国家的好政策,争取明年再流转100亩地,多建大棚,多种粮食,注册品牌,主打超市,到时也过把“老总瘾”。

  无独有偶,31岁的吴延博是山农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育专业硕士,两年前从济南一家公司辞职,来到茌平县菜屯镇林场养鸭。吴延博眼下正在自修工商管理,希望有朝一日做“大老板”,把现在的50亩养殖场发展成为集孵化、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

  调查显示,16位“大学生农民”年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涵盖种植、养殖10多个门类,有8位成为“领军人物”,其中侯磊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以全票当选村支部委员。

  田野出现新景观——改变的是传统农业

  2012年12月23日上午,茌平县贾寨镇后寨村东。200余亩的大田里,白色的塑料棚一眼望不到边。其中16座“庞然大物”格外显眼。

  “这是侯磊引进的‘新式高温大拱棚’。”菜农张占平老远迎过来说,“整个大棚投资14万元,全长130米、宽30米、高5.5米,占地近6亩,面积顶普通拱棚的3个,温度跟冬暖大棚相近,优点兼备,好着呢!”

  2012年9月,侯磊偶然从网上看到,寿光菜农刘强研制的“新型高温大拱棚”有很多优点,随后7次前去请教学习。最终以瘦了5斤的代价,将这种先进的大棚“搬”回来并推广,才有了这16座“庞然大物”。

  “侯磊不简单!大学生农民知识面广、视野开阔,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能给传统农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陪同采访的县农业局局长乌以强说。

  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进一步佐证了乌以强的观点。吴延博的林下网上养鸭技术,让500亩树林变成鸭的王国,全镇的肉鸭存栏由不到10万只跃升到80万只;肖庄镇许庄村民过去只会种枣树,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德文带领他们搞起了循环农业,种植、养殖、观光采摘,今年全村大枣比往年多收入200万元。

  目前,“大学生农民”已在全县建立各类“试验田”20个,并引进45个新品种,推广19项实用新技术和种植模式,帮助上万农户走上致富路。

  政策措施配套——创造留人大环境

  “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一种‘人才反哺’。这种反哺,扭转了农村人才只流出不流入的局面,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留下他们,就是留下希望、留下财富。”茌平县委书记陈秀兴如是说。

  如何留得下,并不是轻松事。侯磊有过5亩药材找不到买家的尴尬;吴延博也有过找7家银行搞不到贷款的经历……

  “大学生创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专业不对口不行,有知识没能力不行,缺资金、土地、市场更不行。”长期关注“大学生农民”的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李雨飚感慨:“政府必须扶上马,送一程。不然,他们就可能摔跟头,进而心灰意冷,逃离农村。”

  为此,茌平县于2009年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农村创业计划”。该县设立了政府贴息的“创业基金”,不定期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发放;户口关系可以转到人才交流机构的集体户,也可回村落户;优先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简化贷款手续,给予利率优惠;选聘了7名“科技特派员”,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长期技术指导。

  不久前,吴延博扩建鸭棚,除了5万元“创业基金”,还凭“五户联保”的信用证得到了县农信社的10万元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侯磊流转42.6亩地、户口回迁,同样一路“绿灯”。从2010年起,侯磊还在村里入了新农合、新农保,已有5个月大的女儿,按政策,他可申请生育二胎。

  “农村孩子大多有恋土情结,吸引他们回来,留下他们创业,农村大有希望!”茌平县政府咨询贾建国说,政府应合理配置城乡人力资源,实现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多铺设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就业创业的“管道”。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园,为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铺好政策通道,引更多的“源头活水”滋润黄土地。(大众日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t824081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农民网会员注册登录
广告
网站首页  |  VIP 特权  |  关于我们  |  客服中心  |  法律声明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2024634号-1  |  鲁公网安备37010302000447号